去年十一月,两支韩国战队会师鸟巢。虽然不少人嘴上说很失望,但绝大部分买了S系列赛总决赛门票的观众,还是如约来到了现场。而在笔者看来,S系列赛现场发生的一幕幕场景,可谓魔幻现实主义演绎出的一场闹剧。在毫无看点的总决赛、走样变形的DJ表演和莫名其妙的观众群体背后,很容易发现,大众电竞似乎已经走向了明星化与同质化的歪路。
为什么本属于网吧青年的自娱自乐,在资本市场力量的驱使下,会逐渐向综艺节目靠拢?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职业战队,靠的是推人设炒作,而不是用实力和冠军说话?而要解释这些现象,就必须要梳理出一条合乎常理的逻辑。首先,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公司都在追求更高的盈利,差别只在于盈利的方式与盈利的时间。而当一个行业普遍无法找到盈利模式的时候,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搜集流行文化中的某些要素,那就是所谓的“接地气”。
回头看看那个LPL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年代,几乎所有俱乐部都在亏本运营。就算是只手遮天的腾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现状。然而在那个时候,邻国的AKB48已经如日中天。为了获得与偶像握手的机会,肥宅们不惜一掷千金。明星偶像,除了给公司带来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外,影响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个年代,谁不想“C位出道”,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偶像也好,明星也罢,在资本市场上拼的就是“影响力”。有影响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高的日活、更高的黏着度,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估值、更早的上市。不仅如此,高影响力能让你的对手俯首称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赢家通吃”。
怎么样让一个电竞比赛火遍全国?腾讯找到的方法,就是将电竞比赛变成选秀节目。观众们不需要对游戏中的战术有任何理解,也不需要有多高的天梯分,甚至你不认识选手也无所谓——只要来到现场看比赛,只要你关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只要你让我们的赛事更有“影响力”,让我们更容易赚钱,我们就欢迎你的到来。套用一句机核小将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玩游戏的,都是朋友”。那么,腾讯在电竞上的策略就能概括为,“看比赛的,都是朋友”。当然,这两句话是多么的虚伪,只要是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能明白——你愿意和对完线就挂机投降的队友做朋友吗?你愿意和支持韩国队在鸟巢会师的观众做朋友吗?别把“朋友”这个词放的那么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玩家都有体会,毕竟我们在游戏中举报过的人永远都比称赞过的人多。
这个话题本来是在文章的末尾才会提到,不过既然说了,就要把话说完。明星偶像文化诞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它是一种宣扬“不需要思考也能获得幸福感”的文化。腾讯和它的拥簇正是看中的这一点,想利用明星偶像文化为自己的赛事凭空制造一种本来并不存在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得上至王者大神,下至连人机都打不过的小姐姐,都获得了欣赏比赛的权力。可以想象出这些人对我的观点怎么做出回应,“我看比赛不就是图个乐,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吗?”当然是要。从短期的情况看,观众在看比赛时除了时间外似乎不需要付出任何额外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一旦一个人接受了这种“不需要思考也能获得幸福感”的文化,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大大地发生改变。大家都在说“丧”,都在说“世风日下”,但只要相信了“不需要思考也能获得幸福感”这个骗局,一切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人是能够思考的芦苇,不是一天刷十几个小时抖音的猴子。思考不一定能带来幸福,但停止思考只会让你暂时忘掉痛苦。
当然,为了提高“影响力”,明星偶像文化只是手段的一种。网络那么发达,精神鸦片随处可见——不信就在半夜去各大直播平台的二次元区看一看。而相信看了上面的内容,不少英雄联盟玩家在这里就要开喷了,你一个刀斯林,懂什么LOL?我们Royal Never Give Up,我们的时代还没有结束!在这里笔者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和英雄联盟类似,DOTA2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明星化趋势。无论是由四位TI冠军组成的南北F4,还是早早成立的OB海鲜团,以及R&B组合,无一不是DOTA2明星化趋势中最直观地体现。在直播平台将职业选手与退役玩家推进大众视野后,各路DOTAer通过自身的特质吸引到了无数粉丝,有的以素质闻名,有的以情怀著称,有的以搞笑担当。当各大赛事媒体日以及盛典之时那些为人熟知的选手或者主播走上红毯并且面对镜头展露自信笑容之后,他们无疑已经成为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明星。无数粉丝的追捧与礼物,带着明星品牌效应的周边商店与淘宝店,天价的收入与惊人的合同,这种种现象正是明星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在DOTA2玩家群体中一直有异样的声音,上至主播,下至观众,通过攻击明星来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保持清醒。但当我们细细品来就会发现,看惯了娱乐圈的明星粉丝撕逼,电竞圈的弹幕骂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超过这个所谓“一定程度”之后也成为了明星化所带来的一种过激的现象,这种异样的声音甚至给明星化的选手与玩家造成过大的舆论压力。但这也造就了电竞明星化的话题性,成为了电竞热度中无法分割的一环。
在理解了为什么电竞会朝综艺节目这条路发展后,让我们面对第二个问题——同质化。在这里受限于篇幅,本来不想花太多时间讨论互联网在最近几年对人类的直觉和逻辑产生的影响,但不说不行。因为要解释同质化,我们就一定要搞明白“同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放眼全球,有一个观点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已经成为了很多场合下的潜规则,那就是,“我只支持我所在的群体所拥护的观点,或者对我所在的群体有利的观点。其他观点即便是再有道理,我也会视而不见。”用一句通俗的中文概括,就叫做“屁股决定脑袋”。根据位置说话,而不是根据事实说话,这就是“同质化”的核心所在——处在同样的位置的人,就一定要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有同学跳楼,但凡不是心理变态都不会为之叫好。只是有几个人瞎起哄,那我也得跟着叫两声。隔壁的游戏被吃鸡模式带火了,我们也不能落下,赶紧催程序员加班加点做一个。连“球球大作战”都有职业比赛了,我们斗兽棋也不比它差,明天就办一个“斗兽棋全球邀请赛”。同样的位置,说的做的都一样,无数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件就这么火热出炉了。确实,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同质化”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任何反抗都是螳臂当车。但要说意见也不是完全没有,毕竟那么多年的网并不是白上的。就像你看到一个UI简陋、内容粗俗、加载缓慢的页面就会下意识地把它关上一样,对付“同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你觉得VGJ.T是世界上最强的DOTA2战队,那么不管别人怎么喷,你都要坚定不移地支持ROTK再来一次。如果你觉得B神复出重建DK一定能拿TI冠军,那么不管别人怎么喷,你都要坚定不移地支持B神自主创业。但这么做除了会让你避免很多来自“同质化”的干扰外,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无可救药的偏执狂。
但我们还能…还能怎么样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多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不要让身边不好的情绪影响到你?”鸡汤营销号除了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什么都不会说。我们要做什么?我怎么知道。但是,假如这里有着两个选择,像怪物、像偏执狂一样活着,还是像千篇一律的好人一样死去?我选择前者。